宝鸡这些剧团在创新求变走向大舞台

2024-04-08 10:22:44

 

 宝鸡这些剧团在创新求变走向大舞台

 

  鼓乐响,弦乐起,舞台大幕徐徐拉开。伴着雄浑粗犷的唱腔,秦腔演员扮彩妆、着华服,缓步登场。舞台下,成百上千的观众坐着凳子、伸着脖子,如痴如醉地欣赏,仿佛被带入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世界。铿锵的鼓点在旷野回响,激昂的乐声在乡间飘荡。

  千百年来,秦腔就是在这样一片黄土地上扎根生长。从民间班社到国有院团,秦腔演出团体也随着秦腔的发展而变化。长期以来,我市国有院团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的使命,为广大群众精心烹制着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国有院团特别是县级剧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我市不断出台政策、优化措施,扶持县级剧团发展。今年2月召开的全市宣传部长会议提出,稳妥推进市县级国有文艺院团的人事、薪酬等制度改革,加强对设施场馆的建设支持,创造拴心留人、充满活力的环境。全市各县区剧团也在困境中主动求变创新,随着各方发力,古老的秦腔艺术将再次焕发生机。

  政府扶持助力发展

  “在坟茔哭婆母肝肠寸断,一张纸一声泪撕裂心肝。中途路只把夫君埋怨,上京三年不见还……”3月19日晚,凤翔区人民剧团年后第八台大戏在范家寨镇范家寨村拉开帷幕。当晚上演的是讲述知恩图报故事的秦腔本戏《卖妙郎》,精彩的剧情加上精湛的演出,吸引了当地上千群众观看。

  凤翔区人民剧团创立于1934年,初名凤易社,后名移风社,曾是陕西地区与易俗社齐名的秦腔剧团。成立90年来,他们推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也走出了一批名震三秦的优秀演员。然而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秦腔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随之而来的就是剧团收入下降、经营困难。2022年,凤翔区启动秦腔艺术抢救保护项目,每年补贴260万元支持剧团发展。剧团也通过人才结构调整,以30岁至50岁演员为主力,每年新排2部本戏、3部折子戏,让年轻人才得到更多的登台机会,也让广大戏迷有了更好的欣赏体验。

  采访中,多家县区剧团都表示,人才问题是困扰剧团发展的最大问题。如今,老一辈演员年龄普遍偏大,体力、精力等大不如前,无法胜任常态化高水平演出,一些年轻演员则由于收入降低,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离开舞台,而人才流失又加剧了剧团的困境。

  千阳县人民剧团也曾遭遇生存危机,由于经费紧张,无力支付工资、创排新作、更换设备、添置服装,剧团一度人心惶惶。近年来,千阳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动帮助剧团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根据千阳当地燕伋望鲁的历史故事,创排了新编秦腔历史剧《望鲁台》,先后亮相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并获得奖项,复排了《黄河阵》《万寿图》《双官诰》等传统秦腔剧目,创排了舞台剧《八打棍》及《秦绣情》《我要当路长》《布老虎》等小戏小品,提升了剧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3年,剧团演出400余场次,收入200余万元,不但保障了职工工资,还更换添置了灯光、音响、电子大屏等设备。

  剧团自强激发活力

  “不好意思,我们下个月的演出排满了。实不相瞒,上半年的演出都排满了。”3月20日,麟游县人民剧团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魏店镇,开始年后在甘肃省的第八台演出。演出中,不时有人找到团长刘广斌邀约演出,但由于演出早已排满,刘广斌只得婉言谢绝。

  麟游县人民剧团是远近闻名的秦腔剧团,但随着演出市场萎缩,剧团演员老的老、退的退,最少时仅剩10名演员。穷则变,变则通。在服务好本地群众的同时,剧团不断开拓外地演出市场,先后赴天水、平凉、定西、白银、固原、吴忠等地演出,原汁原味的秦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邀约的订单越来越多,剧团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去年,剧团商演从正月持续到腊月,共演出近400场,总收入近200万元。在保障职工待遇的同时,剧团还斥资60万元,更新了设施设备和服装道具,从而在演出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县级剧团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市县两级财政给予的文化惠民演出补贴,另一部分是商演收入。在开展文化惠民演出之余,剧团可以根据需要在本地或外地演出,根据演出规模和场次收取一定费用。近年来,我市县级剧团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积极激发内生动力,蹚出了一条以演出惠民利己的自强之路。

  岐山县人民剧团创立于1951年,前身是关中地区著名的凤鸣社,剧团成立70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秦腔名家名角,堪称西路秦腔的一面旗帜。然而前些年,由于秦腔演出环境不景气,剧团人才流失、佳作匮乏,演出质量数量都在下滑。面对困难,剧团狠抓演出质量,深入挖掘新素材,着力创排新剧目,2023年,剧团分别邀请三意社、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名家指导排演了古典剧《春江月》、古典廉政历史剧《海瑞驯虎》,并以老带新复排《狸猫换太子》《龙凤呈祥》《隋宫密刺》等传统剧目,既调动了年轻演员的积极性,也为剧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今年一开年,剧团先后赴岐山县蔡家坡镇同星村、凤翔区虢王镇三家庄村、眉县汤峪镇小龙沟村、千阳县崔家头镇歇马塬村以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邢泉村商演。

  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秦腔,起源于西周,发源于西府,被誉为“百戏之祖”。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秦腔艺术在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也面临如何与时代同步、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接受的命题。

  太白县人民剧团创立于1979年,这家深居秦岭腹地的县级剧团,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出《青峰寺》《天河配》等经典剧目,并受邀赴西北地区多地巡演。“那时候,我们剧团演员多、剧目多,15天的交流会,从头演到尾,就不带重复的。”剧团团长张晓林说。后来,由于剧团位置偏远、待遇下降,老演员陆续退休,新演员却迟迟不来,剧团一度只能演10余部本戏,《破宁国》《金沙滩》等角色较多的传统剧目甚至无法上演。“秦腔不只能在舞台上表演,也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演出。”张晓林说,转变思路后,剧团在县文旅部门支持下,结合本地历史故事,推出了《戏说衙岭》《青峰仙境》《诗画李白》等情景剧,亮相全县各类文化旅游活动,不仅让本县群众耳目一新,更让外地游客通过新剧认识太白、走进太白。

  从街头广场到公园景区,常能见到穿着秦腔戏服、踩着马头高跷的宝鸡市西秦新声剧团演员的身影。这家位于陈仓区的县级剧团,多年来坚持守正创新,大胆地将秦腔与社火有机结合,成为一张靓丽的民间文化名片,频频亮相宝鸡市文化旅游节、宝鸡啤酒音乐美食节、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大会,以及西安白鹿原、永兴坊等热门文旅打卡地,并赴银川、白银、固原等地演出,吸引更多外地群众通过秦腔了解宝鸡,也让剧团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得到提升,演职人员心更齐、劲更足。

  采访中,各剧团都表示,相信通过完善政策扶持、优化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扩大市场影响等多措并举,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