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四十年 致敬新时代】发展散装水泥绿色产业 建设蓝天碧水新陕西

2018-11-12 15:39:41来源:陕西日报 播放 (0) 康红岩

陕西散装水泥 

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辉煌的四十年。四十年来,三秦大地旧貌换新颜,各行各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工业领域,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历经四十年发展,我国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稀少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全国水泥产量增长了34.8倍,其中,我省水泥产量增长了35.5倍。 

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伴随改革开放的铿锵步伐,几十年来,水泥为我们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发挥了实实在在的基础作用。而随着水泥工业生产不断发展,在经历桶装、袋装之后,当下快速成长起来的散装水泥及其相关产业有力推动了建筑业的文明进步和水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节能减排和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现阶段,绿色制造是各行业、各生产单位积极践行的发展目标之一。为积极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工业绿色发展、能源消耗降低、建材清洁生产等部署,作为我省散装水泥发展的主管部门——陕西省散装水泥与预拌砂浆管理办公室,三十年来,在我省一系列政策方针的积极指引下,全省散装水泥工作者奋勇有为,开拓创新,在节能环保、产业升级、创优培优等方面,散装水泥工作不断迈入新台阶。截至2018年9月,散装水泥供应量累计达到3.49亿吨,全省平均散装率64.14%,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能力大幅提升,实现经济效益157亿元,各项发展指标位于西部省份前列。目前,专业化的散装水泥产、运、储、用等环节构成的产业和技术链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产业稳定、设备设施配套,推广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推进农村散装水泥和装配式建筑“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我省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助力我省向制造强省大步迈进。

综合能力位于西部前列

先进工艺技术成为主体 

陕西散装水泥的生产始于1985年,在经历了“八五”打基础、“九五”起步、“十五”发展之后,我省水泥工业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截至目前,我省散装水泥的供应量、全省平均散装率、物流设施设备能力、全省散装水泥综合运输能力、综合发放能力等,各项发展指标位于西部省份前列。 

三十多年来,陕西水泥产业努力进行着自己的现代化进程,水泥生产技术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从立窑、干法中空窑、湿法窑为主发展到以预分解窑为主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体系,熟料产能从日产几十吨发展到目前的日产2000—6000吨,实现了技术和产能的跨越,我省散装水泥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散装水泥设施设备初具规模。散装水泥设施(设备)建设是发展散装水泥的前提和基础,为贯彻国务院国发[1985]27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的精神,我省通过企业筹资、专项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建立中转库,购置散装水泥相关设施设备。同时,在企业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中,我省不断加快散装水泥设施(设备)建设步伐,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省现有散装水泥设备设施生产企业5家,其中生产散装水泥专用车辆企业1家,预拌砂浆设备企业2家,散装水泥仓(罐)2家。全省现有散装水泥专用汽车2275辆;散装水泥发放库653个,流动罐3049个,接收库162个。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散装水泥设备的系列化、标准化进程加速实现,大大方便了用户。 

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卓有成效。按照商务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指导意见》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布局要求,我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加快建立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点,召开农村推散现场会,让混凝土入乡镇和推广水泥生产企业直供直销等方式方法,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稳步推进。三十年期间,我省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共257个;县级预拌混凝土159余家,农村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40%。

以健康、循环发展为引领

绘制陕西散装水泥的“绿色版图”

虽然水泥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特别是早期的水泥行业,生产产生的污染以及对资源的消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令人忧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经济规律,主动适应新常态,以供给侧改革引领新常态,要求全社会着力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进绿色发展。 

多年来,我省在工业绿色发展,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建材清洁生产方面积极引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比如:1998年,省相关领导指出,“推广使用散装水泥,保护环境,利国利民”;2004年,陕散办开展了“坚持发展散装水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2012年,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下发《关于加快促进我省散装水泥与预拌砂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陕散办开展了以“推广散装水泥,禁止现场搅拌;减少粉尘污染,净化城乡空气”为主题的全国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这些年,陕西省散装水泥与预拌砂浆管理办公室及各地市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无论春夏秋冬始终坚守工作一线,为我省工业绿色制造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目前,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发展散装水泥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法规日趋健全。以陕散办为指导,西安、延安、榆林等10个地市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推散领导小组,有力解决了散装水泥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其中,西安、延安、宝鸡、咸阳等市也先后出台了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等,旨在通过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制度规范等配套性举措,以进一步实现规范生产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现在,陕散办在全力促进全省散装水泥推广和使用工作的同时,大大实现了使水泥在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资源效率利用的最大化。以西安为例,西安散装水泥办公室从使用环节入手,不断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做好全市散装水泥的宣传和服务工作,先后出台《西安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西安市散装水泥管理条例》,制定下发多项有效减少建筑粉尘对环境污染、促进绿色施工的通知。2017年,西安市散装水泥散装率达到70.12%,预拌砂浆的使用率达到100%,预拌混凝土使用率达到100%。 

水泥是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产品,以水泥为主体的建材工业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水泥散装化促进了水泥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充分体现。我国传统的水泥生产都是以纸袋包装方式出厂,包装车间大多数以体力劳动或半机械化操作为主,工人的劳动环境十分恶劣,身心健康受到较大影响,如果水泥以散装方式出厂,完全可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不仅节省大量的人工劳动、改变工厂的生产环境,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陕西散装水泥的前行之路

向绿色制造不断迈进 

2016年,《中国制造2025》由文件编制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中国制造2025》提出,在接下来,我国制造业将全力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强化基础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大工程。其中,绿色制造工程包括: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到2020年,该工程要求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该工程要求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为切实贯彻《中国制造2025》,深入发展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作为传统建材行业的中流砥柱,水泥产业的标杆、示范作用显而易见。这些年来,我省水泥生产相关市县、企业争建绿色工厂,为整个建材行业带来了以“绿色”“环保”为导向的长远影响。在奋力追赶超越中,西安、宝鸡、榆林、汉中、安康等市,尧柏水泥、金隅冀东水泥、海螺水泥、陕西声威建材、生态水泥等先进企业典型,为我省水泥产业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工程质量提升以及创建文明卫生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安康市为例,按现行价格测算,三十年来,安康全市发展散装水泥实现综合效益达10亿元左右,节约标准煤229.16吨,减少粉尘排放4.2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万吨等,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十年,积跬步以至千里。三十年来,我省散装水泥系统坚持深入基层、企业调研,不断向兄弟省市“取经”,展开横向交流、纵向学习,研究分析本地区行业现状,持续为全省散装水泥行业发展提出合理有效对策和建设性意见。同时,各级一线相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定期参加现场、经验交流会议,认真了解行业新技术、新法规,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养不断加强。 

三十年,栉风沐雨谱华章。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城镇化发展不断壮大中,在人居环境和人文景观优化发展中,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已经成为我省社会经济走向绿色制造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亚洲第一高墩的洛川大桥、钟南山隧道、葛洲坝、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黑河引水工程金盆湾水库、西汉高速公路一号隧道、安康瀛湖水电站、世园会浐灞生态区、阎良飞行试验研究院、郑西高铁、西汉高速、地铁二号线、龙门黄河大桥……从一个个建设工程的掠影中,我们见证了散装水泥绿色产业正成为全面建设“美丽陕西”的有力担当。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一张张奖状和证书的取得,是对我省散装水泥系统多年工作的肯定和嘉奖,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新期望新要求。未来,我省散装水泥行业将认真落实陕西发展新蓝图,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来源:陕西日报)



宝鸡电视台主办  宝鸡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宝鸡市广电传媒大厦  邮编:721000  网站联系电话:3262457  电子邮箱:tvbaoji@163.com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AVSP):127320013号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334号  陕ICP备10005194号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永佳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吴智丰